近年來,包括新能源汽車在內,我國多個產業向“新”而行,以“質”取勝,實現了質的飛躍。

新年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二五年新年賀詞。回顧2024年時,習主席指出:“我們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產力,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競相涌現,新能源汽車年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領域取得新成果。”

“新能源汽車年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習主席再次談到中國新能源汽車。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賀詞中,習主席說:“國貨潮牌廣受歡迎,國產新手機一機難求,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給中國制造增添了新亮色。”

早在2014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時就強調:“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這一指示,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把準了方向盤,為我國建設汽車強國標注了明確路徑。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跑出了“加速度”。2012年,年產1.3萬輛;2018年,年產達到百萬量級;2024年,預計年產1200萬輛。短短12年,短短十余年,實現從1萬輛到1000萬輛的驚人增長。

這一成績,不僅為中國制造增添新亮色,讓新能源汽車成為中國制造的一張名片,還重塑了全球汽車產業發展格局;不僅推動新能源汽車成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還彰顯了中國創新動力、發展活力勃發奔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際上汽車制造業競爭很激烈,信息化、智能化、共享化等不斷發展,對我們來講有危有機,危中有機。”中國新能源汽車不僅跑出了“加速度”,還緊抓機遇,開足“智引擎”,在信息化、智能化、共享化之路上穩步奔馳。

行業公認,電動化、智能化是汽車產業百年變局的方向,它們分別代表換道競賽“上半場”和“下半場”,而智能化“下半場”又是以電動化“上半場”為基礎和前提的。

新能源汽車賽道競爭激烈,容不得懈怠。在電動化、智能化方面邁出更大步伐,才能鞏固我國作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生產、銷售和出口國的頭部地位,強化我國汽車產業在新一輪全球科技革命浪潮中的先發優勢。

2024年12月25日,山東煙臺港碼頭大量的新能源汽車出口,正加緊裝船。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2024年12月25日,山東煙臺港碼頭大量的新能源汽車出口,正加緊裝船。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觀照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飛速發展,不能僅僅盯住生產了多少萬輛、銷售了多少萬輛,更要看到它是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縮影。汽車產業加速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轉型,已成為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關注新質生產力。

善弈者謀勢,善治者謀全局。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其后,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2024年新年伊始,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過去一年,習近平總書記赴地方考察,對新質生產力念茲在茲。比如,在青海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因地制宜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新質生產力。”

再比如,在安徽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并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

近年來,包括新能源汽車在內,我國多個產業向“新”而行,以“質”取勝,實現了質的飛躍。習主席在新年賀詞中就談道,我國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競相涌現,比如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領域取得新成果。

今天的中國,是夢想接連實現的中國,也是充滿生機活力的中國。

閃耀中國紅!新年前夕,烏尉高速公路天山勝利隧道順利貫通,刷新了世界最長高速公路隧道的紀錄。在這條公路的后峽2號大橋上,央視新聞“閃耀中國紅”涂裝亮相。

新年第一天,國產大飛機C919“滬港航線”首航航班飛抵香港,身披“閃耀中國紅”特別涂裝,開啟新年第一飛。新年到來之際,在白雪皚皚的“人類不可接近之極”,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秦嶺站的隊員們舉行莊嚴的升旗儀式,自豪地升起了五星紅旗。

中國紅照亮新征程。可以確信,新的一年,大國重器仍將組團亮相,超級工程繼續攜手而來,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將邁上新的臺階。

舊歲已展千重錦,新年再進百尺竿。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個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彌足珍貴,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輝。

“夢雖遙,追則能達;愿雖艱,持則可圓。”新的一年,腳踏實地,干字當頭,未來可期。

[責任編輯:陳語]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池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涉及資本市場或上市公司內容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電池網)”的作品,凡屬媒體采訪本網或本網協調的專家、企業家等資源的稿件,轉載目的在于傳遞行業更多的信息或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一周內進行,以便我們及時處理、刪除。新聞熱線:400-6197-660-1

電池網微信
鋰電池
新能源汽車
電動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