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EC 2024 | 第11屆中國(廣州)電池新能源產業國際高峰論壇現場
電池“達沃斯”-電池網11月15日訊(陳語 張倩 廣州南沙 圖文直播)11月13日-16日,全球電池新能源行業盛會——ABEC 2024 | 第11屆中國(廣州)電池新能源產業國際高峰論壇在廣州南沙舉行。本屆論壇由中關村新型電池技術創新聯盟、電池“達沃斯”(ABEC)組委會主辦,電池網、海融網、我愛電車網、能源財經網、電池百人會聯合主辦,來自全球電池新能源產業鏈的“政、產、學、研、金、服、用”各界500+嘉賓出席盛會,圍繞“順勢周期 破局向新——大時代下電池新能源產業的中國力量”這一年度主題,在交流與分享中,掀起頭腦風暴,點亮思維,實現價值對話與精準對接。
14日下午,深圳市豪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潘黨育、諾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陳郁弼、廣東捷盟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焦軍峰、深圳市時代高科技設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田瀚溶、深圳市星源材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高東波等電池新能源產業鏈企業家代表受邀參加本次峰會的頭腦風暴B互動環節,就“不出海就出局?貿易壁壘與保護主義下如何避險?”話題展開討論。本場互動由雄韜股份(002733)冠名支持,電池網(微號:mybattery)節選了部分互動嘉賓精彩觀點,以饗讀者。
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陳泉泉
主持人(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陳泉泉):當前,去海外尋找新的市場已成為電池新能源頭部公司共同的選擇。截至2024年上半年,我國鋰電產業鏈企業海外總投資額已高達5648億元。但美國通脹削減法案、海外鋰資源國有化、歐盟加征關稅等暗礁叢生,我國電池新能源產業鏈企業正迎來大考,貿易壁壘與保護主義下如何避險?
今天很有幸主持這個論壇,大家都是行業里非常出名的企業家。出海這個事,是大家很關注的,大家在出海過程中也做得比較成功。這次交流,有兩輪的問答,希望能聽到大家的真知灼見。
第一輪是相對比較共性的問題,目前企業在海外的布局,包括產能的布局、出口的布局,這些布局的出發點是怎樣的?首先有請潘總。
深圳市豪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潘黨育
潘黨育:現在出海變成一個熱點話題,而豪鵬科技作為中國電池出海的排頭兵,于2002年成立,在2003年實現所有電池產品均出口,業務100%美元結算,到今年上半年公司約有一半是美元結算,從終端品牌客戶口徑來看,公司超過80%客戶為世界五百強及細分領域前十名客戶。受此影響,公司于2008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隨著中國的資本市場發展得越來越快,我們看到同行也受益于此,發展得很快,公司便決定回歸A股上市。2019年公司完成私有化,2020年完成股份制改造,2021年提出申報,2022年登陸深交所主板。
國際化出海,對豪鵬科技來說,它是個老問題,也是個新問題。豪鵬科技一直堅持全球化業務,現在也很關注國內的業務,三年前我們把國際品牌商的客戶定位修改為為全球品牌商,我們做To B的業務。為什么說出海呢?我們跟央企和一些專家也交流過,現在有個趨勢,以前改革開放的時候,中國是世界的工廠,應該說隨著企業的技術進步和企業合規能力、治理能力、管理能力的提升,未來世界是中國的工廠,我們要看到這個變化。
豪鵬科技所屬的電池制造行業,是全球電子產品產業鏈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尤其是消費類的鋰離子軟包電池,更多是依靠中國企業,因為日韓企業都去做動力和儲能了。ATL也是日資的,但是在中國國內生產,這是一個趨勢。那我們是不是要走出去呢?從豪鵬科技的角度說,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已經在越南建設了一個生產基地,已做好儲備工作。豪鵬科技一直以來都秉承成就客戶的價值觀,為客戶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增加供應鏈的韌性。但是這并不是代表我們不在中國生產,我們現在也在談,中國生產肯定是不可缺的,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在中國生產都是必須的。但是,根據客戶所希望的地點去提供產品的供應,我們也是要尊重的。這個問題要逐步謹慎地來,實事求是,不要急于求成,要邊實踐邊修正。
主持人:謝謝潘總。豪鵬科技曾經在海外上過市,從海外回來的,不是出海的。下一位有請陳總。
諾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陳郁弼
陳郁弼:謝謝主持人。要不要出海?出海這條路好不好走?要看具體行業。諾德股份是做負極集流體——銅箔,前一陣子,臺積電的老板張先生講了,為什么要走出去?因為自由貿易已死,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以后,已經對外發表了他的政見,對華征收60%的關稅,其他國家20%。相信在明年1月份開始,全世界的經濟、政治都會有大幅度的涌動。當然了,會好,會壞,目前還看不明白,有時候心情也是多變的。
對諾德股份來講,為什么要走出去?實際在兩三年前,我們一個很大的美國客戶,原來我們一個月可以交幾百噸的訂單,但是對中懲罰性關稅開始后(1%的關稅加25%的懲罰性關稅),關稅達到26%,而且不是只有銅箔的加工,是連銅的售價也加26%,所以我們沒有辦法跟歐洲、韓國的銅箔廠競爭,主要是成本問題。包括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實際還沒有真正實施,主要還是成本問題,加上26%的關稅,怎么付得起?所以就使得我們在美國的訂單基本中斷了。
在歐洲打市場,前面打了兩三年,非常辛苦,都論證了,也遇到了相同的問題,當然歐洲的關稅比較低。這兩年也因為整個市場、新能源行業都在說,國內在內卷,要往外走,諾德股份也跟著往外走,想去嘗試一下。我們此前有對外公布準備在比利時設工廠,但在經過詳細調研和測算成本以后,發現建造成本、土建成本比國內至少貴三倍,營運成本比國內也是貴3倍。不管到西歐還是東歐,人力成本是相當驚人的,一線員工的工時還是8小時,完全不能加班。在歐洲不能加班,美國也一樣,一線員工4000歐,抵得上國內高管的薪水。而且我們這個行業還有廢水環保問題,在歐美要求也是非常嚴格的,所以我們先暫停下來了。
據我了解,兩年前電池行業上游積極往外擴建,我個人覺得可能是剛開始風聲很大,實際上能夠落地的應該不多,現在還沒有看到能夠賺到錢的?,F在又有一波公司往東南亞去,我們也正在考察,印尼、馬來西亞、泰國都在考察,考察一輪也發現,當地也是水漲船高,知道中國人要去當地設廠,土地也增加了,人工成本也增加了。比如泰國,實際它的運營成本也是比國內要貴大概30%,當然了,總比歐美貴了3倍要好。所以,其實走出去是不得已而為之,是迫于政策跟經濟的壓力,但是走出去,坦白講很難,我個人還是覺得中國這個地方最好。做新能源這么難做,這么高的勞動密集,還是要在中國這片土地來耕耘。但是,不走出去,可能又有政治經濟的壓力、關稅的壓力,還是必須走出去。綜合來看,建議走出去要非常謹慎,調研要非常詳細,每個國家差異很大,只要政府相關領導人一換人,可能會完全顛覆原來的原則和想法,整個制度都會有變化。所以我們要去慢慢去建,一步一步來,剛開始不要投資太大。謝謝。
主持人:不能被迫急急忙忙往外走,要有節奏的、主動性強的、有規劃地去走可能更好一些。下面有請焦總。
廣東捷盟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焦軍峰
焦軍峰:裝備跟材料、電芯的出海邏輯有些不一樣,主要是因為我們裝備從訂貨到交付客戶投產的周期特別長。捷盟智能主要做電芯前段工序中的涂布裝備,是影響電芯性能一致性最主要的因素;同時涂布工藝橫跨多個領域,包括流體力學、空氣動力學,為了讓裝備最大程度地適應工藝,我們還需要從基材、漿料開始到最后的成品整個過程中進行各種數據模擬、計算和分析,比如漿料本身有沉降、一致性等問題,涂布前段處理不好的話會產生各種顆粒,影響后續產品質量。正因為如此,裝備出海從國內制造到后期國外安裝調試服務,需要配備大量的技術人員,遺憾的是,這些技術人員在國外很少。從這一點看,裝備跟材料、電芯出海的邏輯是不一樣的,對我們來說即是挑戰,也是機會。
在鋰電裝備領域,早期我專門負責設備開發,從最開始的買日韓歐美的設備進行學習吸收消化,到我們融會貫通、自主創新,再到電芯工藝技術多次的更新迭代,在涂布設備技術領域現在我們已經遠遠超過了進口設備,實現全面自主可控。在這個領域,國內真正掌握核心技術的公司并不多,因為設備技術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資源,最早都是跟著頭部客戶走起來的?;谶@個邏輯,裝備的出海會牽扯到很多問題,比如國內標準和國際標準的差異,包括國外設備購置要求的各種安全認證,國內企業對此形成統一的認知還需要時間。前幾年大家都說國內內卷,一窩蜂去出海賺錢,然而幾年下來總賬一算卻是虧的。這是因為大家沒有搞清楚國際真正的需求,非標裝備在海外后期運營的過程中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而這些人力在海外成本高昂。
另外,由于海外有各種對當地勞動力的保護和法律限制,中國人在國外大部分地區是不能現場動手施工的,亞洲國家稍微好一些,在歐美我們是完全不能施工的;但是當地又不具備這些技術基礎,如果我們去培訓也是很麻煩的事情,需要很長的周期。前些年我做過一個美國的項目,我們的方案是美國人在中國租廠房,我們先把設備安裝好,讓美國工人在中國做好產線操作培訓,再拆機發運到美國去投產;可惜的是,培訓一年之后,還是達不到中國電芯廠的標準。
所以,我們設備端想出海賺國外的錢,可能過程會比較漫長。也許等AI智能化、標準化達到某種程度的時候,后期費用會相對來說更好接受,設備出海才能賺到錢;當然如果是跟頭部的廠商一塊出海就會好一些,如果直接賣給歐美公司的話難度就比較大了,因為他們對于非標產品很難吃透。這問題我們還是要注意,別都走出去了,錢卻沒賺到。
主持人:接下來裝備產品壓力更大。田總也是做裝備的,我們來聽聽田總的感受。
深圳市時代高科技設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田瀚溶
田瀚溶:時代高科是一個小而精的企業,出海,這是大勢所趨,時代高科肯定是要出海的,大的方向是堅定的,但是怎么出海,還有方式、方法的考慮。時代高科從2004年開始給德國寶馬出口設備,到了2008年、2012年,又給美國Maxwell出口真空干燥設備。這二十年來,出口設備一直在持續,目前,大概還有五個項目在海外,有東南亞的、日本的、歐洲的。但是出海建廠,就時代高科這種小規模的企業,好像還沒有資格談論在海外建廠的事情,當然想也可能會想一下,但是就像陳總說的,舉的例子很好,西門子,他們在中國建廠,我們也跟西門子的中國工廠合作,也非常多,但是它是世界級的大企業,中國市場也需要它。剛才還說到中國福耀玻璃到美國建廠,也是美國這個汽車大國需要汽車玻璃,這都是非常好的案例。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我們巨無霸的大企業將來帶著我們往外走,我們自身的實力,如果在海外建一些銷售機構或者服務機構,那還是可行的。
但針對出海建廠來說,如果沒有準備好,難度確實很大,主要是歐美國家對我們的要求和標準,如果親身體會一下就知道了,你自己認為已經做到盡善盡美了,但是人家還說你是亂七八糟,真是這樣的,我們大眾的客人現在就常駐在我們公司,在這方面要付出的精力和代價是巨大的。我們需要長期平緩的市場環境,我希望通過大家的努力,能夠讓我們國家也像德國、韓國一樣,在產業鏈上大家互相提攜、互相幫助。國內現在不計成本的競爭,是不可持續的,沒有利潤就沒有研發,沒有研發就沒有未來,反之有了利潤,想發展,出海就是一種選擇??傊?,我認為出海是好事,但需要考慮自身條件還有方式方法。
主持人:國際國內雙循環,哪個循環也不能丟,國內也要做好。星源材質出海的規劃,我們聽聽高總的想法。
深圳市星源材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高東波
高東波:謝謝陳總,我是來自星源材質的高東波,星源材質成立于2003年,主業一直做鋰電池隔膜,包括干法、濕法、涂覆。目前星源在市場行業是技術領先,規模第二,今年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對于出海這塊,星源材質在2018年開始做這個規劃,真正啟動是2020年。為什么出海呢?主要是客戶有本地化的需求,能夠確保海外客戶供應鏈的穩定,增加其信心。另外,在海外設廠,更貼近終端用戶,這樣的話響應的及時性、服務的及時性能夠提升客戶的滿意度。剛才有講到不同地區的貿易限制,在海外設廠也可以規避以后潛在的貿易沖突。
鋰電池這幾年發展迅速,70%的鋰電池產能都在中國,但是還有30%是在海外的。我們也希望利用海外產業鏈不太完整的時候,先提前布局。在海外,尤其是歐美地區,電池產能還不是特別充足,在那邊設立工廠的時候,我們作為材料供應商及時跟它配套,把工廠建起來,為它們提供好的產品、好的服務,這是我們走出去的重要原因。
主持人:商業化的色彩越濃越容易成功。謝謝大家的真知灼見。還有一輪問題,這輪是根據企業情況,相對比較具體一些。還是從潘總開始,剛才說你們在越南建廠,這里面有涉及鋰電、鎳氫,還有電池系統。我的問題是,去越南就會面臨供應鏈問題,這么多產品的供應鏈會不會對公司形成挑戰?為什么不先把一個產品做好,這樣的話更穩健一些?這個問題是怎么思考的?
潘黨育:你問的很具體,也很對。我剛才講了,豪鵬科技一直定位的是為世界500強或者細分行業前十名的品牌商一站式電池解決方案,這是公司的定位,一直沒有變化。我們在越南海防布局,也是先從最近的地方嘗試,海防距離廣西大概兩三個小時車程,這也是我們建設海外基地首先看重的安全性。其次是建設海外基地的必要性,豪鵬科技還是為成就客戶考量,這是我們的價值觀,我們要以行動來做。怎么做?我們第一步是從電池的組裝、PACK開始做的,有幾個客戶已經認證通過了越南工廠,會從定制化的產品、生產線開始。第二步是明年計劃從鎳氫電池開始,鎳氫相對鋰電池而言沒有這么復雜,安全性也更加可控。預期我們在2027年左右會在越南基地實現鋰電池從極片到電芯制造的全部生產配套,這些客戶都是清楚的。如果客戶需要我們加快建設投入,我們會與客戶展開有針對性的溝通和布局。所以在海外布局,我們想的還是要成就客戶。過程中還有很多困難要想辦法解決,我們必須和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一起克服,也有很多東西需要豪鵬科技自己去消化。但不管在哪里建廠,公司還是要以技術創新、夯實經營管理能力為基礎,這樣走出去才有意義。如果公司自己的技術都跟不上,管理水平都跟不上,很難實現可持續發展,更別提海外產能布局了。
主持人:我剛看了一下,五家公司都是深圳和南沙。接下來問一下陳總,剛才說在比利時建廠,在歐洲的公司有些波動,在建廠過程中怎么控制風險的?假設廠子建完了,有了波動怎么辦?
陳郁弼:我們目前來說還沒有動作,本來想要建廠,臨時決定停下來了,因為各方面的調研來講,覺得很不利,所以不敢建。也還好沒建。2023年到現在這個時刻,歐洲電池廠變化非常大,瑞典本土電池公司Northvolt,歐盟跟所有汽車廠全力相助的一個大廠,國內的企業也有計劃在它旁邊建廠,還沒有決定要去,它已經停下來了。我們在歐洲有辦事處,在歐洲也有業務。我們在歐洲當地的所謂外資企業,不是華人建廠的企業,目前來講50%都已經停下來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主要是資金的問題,基本停在那里。外資企業要跟中國PK,我個人認為是非常困難的,這是我的意見。
主持人:所以要控制好風險。焦總剛才提到提供的服務境外客戶很多,但是你還沒有說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焦軍峰:最大的挑戰還是技術和人才的輸出,我們的人員很難長時間在國外長期逗留去支持它。比如一些電芯廠,很多在國內形成了不成文的規定,你賣給了我的設備,你就要把我的產線弄好,因為我也不懂電池,它希望你生產。但是老外更不懂,更沒有這個能力,它更希望你生產。其實在國外建廠是不現實的,因為它沒有這些資源。但是捷盟智能地處廣州南沙,國內海外的交通都很發達。歐美其實做裝備還是很厲害的,只是做非標的理念應用技術上還不夠,經過一段時間,歐美開始認識到自己的短板以后,愿意主動跟我們合作,比如在美國做這樣的工廠,他們提供現場的技術人員,我們主要去培訓。但是,我們當前遇到的最大困難,它們電芯的工藝和裝備技術都沒有。相對老牌企業的優勢,捷盟智能對電芯的核心工藝和技術是擅長的,因為我做了十五年到二十年的電芯,原來專門負責這個,包括我的團隊,有豐富的設備經驗,但是我們沒法兒給它提供系統服務,在海外,你跟它語言上、技術上都很難溝通,這跟當年我們用進口設備也是同樣的問題。對海外材料廠、電芯廠來說,短時間它們很難跟中國形成競爭,也就是說它們短時間是做不好電池的。裝備的話,海外電池公司可能一開始有熱情建廠的時候還能賺一波,而現在歐美一些電芯廠已經知道它們自己搞不定了,還有一些是正在掙扎?,F在中國的電芯廠跟國外的電芯廠合作,有技術輸出,但還是有一個過程。所以國內的裝備廠不要過于樂觀去賣,因為后面會涉及各種問題,這是大家要考慮的風險。
主持人:田總剛才說裝備企業在海外不建設產能,那么什么時候裝備企業在海外才能建產能?如果有足夠的市場,能不能建產能?
田瀚溶:沒有市場,出海就是找“死”。所以出海要根據各個企業自身發展的階段去考慮問題。時代高科在2015年前后,德國的卡爾蔡司要求我們去建廠,可能大家不是很了解卡爾蔡司,但是手上有蘋果手機或者有華為手機的,鏡頭全部是卡爾蔡司的。但是為什么我們不能建呢?第一個,我們自身的規模比較小。第二個,我們認為它的市場不足以支撐我們在那邊發展。
你剛才提了一個假設的題目,假設有足夠的市場支撐,那當然了,現在就應該去。
但是不是具備這個條件,建廠很難。各個企業還是要根據自己的特點,像我們時代高科,到目前為止只在德國、美國建了銷售和服務的機構。
主持人:最后是高總,星源在海外有產能,借此機會跟大家分享一下這里面最難的是什么?這里面能不能給大家一些什么建議?
高東波:星源材質2020年開始在歐洲建了一個工廠,2023年又在馬來西亞和美國也分別建工廠,所以海外將來有三個工廠,歐洲工廠2022年已經部分投產了,馬來西亞的工廠和美國工廠應該明年會投產。這個過程中,剛才大家都說了,成本非常高,在海外的建設成本至少是國內3~4倍了,成本非常高。第二個是剛才焦總說的,因為本身這個產業不太成熟,也沒有相應的技術人才,確實是很麻煩的,不但是技術人才,就是技術工人也非常缺乏。國內可能實操三個月就能勝任工作崗位,而海外可能要培養半年到一年,這種人才也是非常缺乏的。另外,出去的話還要考慮駐在國的法律法規。像歐盟的話,它有一個整個歐盟法律法規的體系,涉及每個國家的話,國別里面在這個大框架下還有自己的要求。在西方這些國家的環保理念、安全理念、工作環境等各個方面,要求有很多特別細的不一樣的東西在里面。所以在海外建廠的話,這些東西都要充分了解清楚。剛剛田總說了,步子還是要穩一點,了解清楚需求在哪里、市場在哪里,投資利潤怎么來,這個還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謝謝。高總講了三點,一個是成本,第二個是人才,第三個是法律法規??磥泶_實比較難。
高東波:還有一個是它的產業鏈配套,是非常不完善的。不像國內,整個產業鏈配套完善,需要加工改造,在工廠周邊就有資源很快可以完成,在海外很難找到這種資源,這個配套也是非常困難的。
(以上觀點根據論壇現場速記整理,未經發言者本人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