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輪深度洗牌下,電池新能源產業已不再瘋狂,“沾鋰必漲”已成過去式,但產業風口依舊,作為能源轉型主力產業之一,長期價值依然不可動搖。

鋰電池

受供需突變、債務高企、技術競爭力不足、供應鏈脆弱、地緣政治加劇貿易與投資不確定性等多重因素沖擊,鋰電產業鏈公司正經歷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戰,行業分化加劇,洗牌步入深水區,一場關乎存續與出局的戰役已經打響。

“紅海”搏殺 從高歌猛進到銷聲匿跡

2025年全球電池行業破產、退市事件頻發。

在國際市場,2025年,歐洲“電池一哥”瑞典電池生產商Northvolt正式申請破產;美國儲能巨頭Powin申請破產,其資產與債務規模均在1億至5億美元之間;加拿大鋰電池資源回收公司Li-Cycle相繼在美國和加拿大申請破產保護;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博格華納關閉美國底特律兩家電池工廠。

在國內市場,今年5月,昔日鋰電巨頭桑頓新能源破產清算案召開了第二次債權人會議。

拉長時間線來看,2024年年末,負極材料生產商旭明新能源因債務問題被申請破產;2024年10月,鋰電池公司安福國鋰嚴重資不抵債,被宣告破產。

除了電池及材料領域,2025年以來,還有Canoo、Nikola、哪吒汽車等國內外新能源車企宣告破產,此外,威馬汽車破產重整拍賣名下專利,高合汽車破產重組獲批,拜騰汽車兩家關聯公司(南京知行新能源和南京知行電動車)被立案破產清算。

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曾說過,造車有如“在血海里游泳”。

高增長與高風險并行,不僅僅是上述非上市公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鋰電池產業鏈不少上市公司也陷入危機。

2024年,證監會堅持“應退盡退”原則,持續加大問題公司出清力度,全年55家上市公司退市。而2025年1月1日起全面實施的退市新規,則標志著A股退市制度進入“全鏈條嚴監管”時代,資本市場加速換血。

*ST恒立

6月18日,跨界投“鋰”失敗的*ST恒立(000622)發布多項公告,內容涉及公司收到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股票進入退市整理期交易、收到股票終止上市決定等。

深交所決定*ST恒立股票終止上市,并自2025年6月25日起進入退市整理期,預計最后交易日期為2025年7月15日,終止上市日期為2025年7月16日。

資料顯示,*ST恒立于1996年登陸深交所主板,主營業務主要包括汽車零配件制造和新能源汽車電池材料委托加工。其中,*ST恒立為了保殼,在2024年注入新余鋰想新能源有限公司,意圖通過收購電池領域資產扛過退市危機,但未能如愿。

*ST海越

6月6日,*ST海越(600387)發布公告,公司收到上海證券交易所《關于海越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終止上市的決定》,上海證券交易所決定終止公司股票上市。

資料顯示,*ST海越成立于1993年,于2004年在上交所掛牌上市,主營油品貿易、成品油批發及零售、倉儲、碳酸鋰業務、物業租賃、創投等業務。

*ST恒立及*ST海越退市原因均為觸及財務類退市。有數據顯示,自2003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ST恒立各財務報告期扣非后的歸母凈利潤持續為負,連續21年虧損。*ST海越則曾連續兩年年報被出具“非標”意見,并曾因涉嫌信披違規被三次立案。

切入增量賽道 兩家上市公司“脫星摘帽”

過去數年,我國連續出臺了多項重磅政策,嚴把上市關、強化退市監管,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我國電池新能源產業也借助資本市場改革的力量加速升級,做優做強。

近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在2025陸家嘴論壇上表示,上市是起點不是終點,融資是工具不是目的,證監會將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不斷完善上市公司全鏈條的監管制度安排。

伴隨著資本市場改革的推進,鋰電池產業鏈有人虧損退市,亦有人“脫星摘帽”。

“脫星摘帽”是上市公司風險階段性化解、重獲融資功能的重要標志。

6月17日,同洲電子(002052)已正式“摘星脫帽”,股票簡稱由*ST同洲變更為同洲電子。

同洲電子的主營業務主要分為能源領域和機頂盒領域兩大板塊,其中能源領域業務主要包括18650鋰電池、各類聚合物軟包電池、高功率電源產品,鉛改鋰電池PACK、備用電源,家庭儲能、電動自行車電池和新能源車換電業務等。

電池網注意到,重組團隊并成立“電源與服務器事業部”,借助新股東在算力服務器領域的資源,切入AI服務器電源賽道,是同洲電子扭虧的主要原因。

2024年,同洲電子實現營業收入5.99億元(79.15%營收由高功率電源業務貢獻),同比增長155.5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0.70億元,同比增長193.13%,成功扭虧為盈。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營業總收入3.14億元,同比上升662.64%,歸母凈利潤1.26億元,同比上升3126.1%。

同樣因儲能業務重塑增長引擎的金時科技(002951)于5月23日,證券簡稱由“*ST金時”變更為“金時科技”。

金時科技原主營煙標印刷業務,2023年關停印刷業務后全面轉型儲能,引入優質資產,剝離低效資產,優化資產結構等方式不斷增強公司持續經營能力。

2024年,金時科技營業收入為3.76億元,同比增長1008.39%,其中公司儲能設備、儲能系統鋰離子電池熱失控探測預警及防控裝置合計貢獻了98.94%的營收;歸母凈利潤為-439.70萬元,同比增長90.13%。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營業收入為3951.76萬元,同比增長560.65%;歸母凈利潤為-2529.23萬元,同比下降315.31%。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上市公司的業績表現正成為評判其持續經營韌性的首要標尺,其穩健性不僅關乎當下的生存能力,更深刻影響著未來的戰略布局與增長潛力。

可以看到,“脫星摘帽”只是階段性的風險出清,未來仍需持續提升核心競爭力,通過一系列戰略調整和業務優化,從而實現長遠穩健發展。

電池新能源產業瘋狂不再 但風口依舊

電池網梳理發現,目前仍處于戴帽或披星戴帽狀態的鋰電池概念股不在少數,例如ST納川(鋰電池)、*ST星光(鋰電池)、ST中利(鋰電池)、ST易事特(儲能)、ST長園(儲能、正極材料)、*ST賢豐(鋰礦及鋰鹽)、ST合縱(正極前驅體)、ST帕瓦(正極材料前驅體)、ST新亞(電解液)、ST聯創(鋰電池粘結劑)、ST天瑞(鋰電裝備)、ST逸飛(鋰電裝備)、ST百利(鋰電裝備)等等。

從上述鋰電池概念股被ST或*ST的原因來看,主要有財務指標不達標、審計意見異常、存在重大違規行為等原因,具體包括財務狀況持續惡化、募集資金異常流轉、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系統性財務造假行為、年報被出具非標意見、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及行政處罰、觸發穩定股價措施啟動條件、多元化轉型失敗、行業周期性沖擊……這些上市公司陷入危機,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行業面臨的挑戰和困境。

“說白了,眼下全球鋰電池行業遇到的危機,其實就是整個行業在‘試錯費’——從一窩蜂地野蠻擴張,到現在不得不學著走高質量發展路線,從價格戰轉向價值戰。”中關村新型電池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電池百人會理事長于清教分析稱,“這個轉型期肯定會痛,會淘汰大量的企業,全球的玩家們都在鉚足了勁,搶到更多的市場份額、定價權和話語權。”

國際能源署(IEA)分析指出,經濟不確定性、貿易和產業政策的變化可能影響電動汽車行業前景,但得益于電池成本下降等因素,電動汽車銷量價格正變得越來越親民,從而得到消費者青睞。

IEA預計,2025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有望突破2000萬輛,占全球汽車銷量25%以上。到2030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有望超過全球新車銷量的40%。

研究機構EVTank預計,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2239.7萬輛,2030年有望達到4405.0萬輛。全球鋰電池出貨量在2025年和2030年將分別達到1899.3GWh和5127.3GWh,其中到2030年全球儲能電池的出貨量將達到1550GWh。

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

全球鋰電池出貨量

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

盡管隨著行業規模增長,市場增速曲線整體呈現下滑趨勢,但出貨量預測數據依舊保持正增長。

可以看到,在這一輪深度洗牌下,電池新能源產業已不再瘋狂,“沾鋰必漲”已成過去式,但產業風口依舊,作為能源轉型主力產業之一,長期價值依然不可動搖。

ABEC 2025

[責任編輯:陳語]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池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涉及資本市場或上市公司內容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電池網)”的作品,凡屬媒體采訪本網或本網協調的專家、企業家等資源的稿件,轉載目的在于傳遞行業更多的信息或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一周內進行,以便我們及時處理、刪除。新聞熱線:400-6197-660-1

電池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