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消息顯示,由我國牽頭制定的硅基負極材料國際標準《納米制造—產品規格—5—3部分:納米儲能—空白詳細規范:鋰離子電池納米硅基負極材料》近日正式發布。這是鋰離子電池硅基負極材料領域首項國際標準。
該國際標準首次構建了鋰離子電池納米硅基負極材料的關鍵控制特性體系,明確了相應的測量方法,涵蓋比容量、首次庫倫效率、體積膨脹率等核心特性指標,填補了該領域的國際標準空白。
該國際標準的發布實施將為納米硅基負極材料的生產提供指引,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加速全球材料研發、電池生產、終端應用等新能源產業鏈各環節的高效銜接與融合發展。
另據研究機構EVTank、伊維經濟研究院聯合中國電池產業研究院共同發布的《中國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行業發展白皮書(2025年)》顯示,2024年全球負極材料出貨量達到220.6萬噸,同比增長21.3%,其中中國負極材料出貨量達到211.5萬噸,全球占比進一步提升至95.9%。
白皮書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人造石墨負極材料占比提升至84.4%,達到178.5萬噸。另一方面,以硅基負極為代表的新型負極材料出貨量占比達到3.3%。硅基負極材料在(大)圓柱電池、(半)固態電池的帶動下增長明顯,且硅基負極材料的摻混比例在繼續提升,其中龍頭企業貝特瑞2024年在硅基負極中的市場份額超過50%,處于絕對壟斷的地位,天目先導、致德新能源等企業在2024年硅基負極出貨量中也有較好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