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據多家媒體報道,中國或將投入約60億元用于全固態電池研發,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一汽、上汽、衛藍新能源和吉利共六家企業或獲得政府基礎研發支持。報道稱,多位知情人士確認,此項行業內史無前例的項目由政府相關部委牽頭實施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對全固態電池相關技術開展研發。
對于我國此時重金投入全固態電池研發的原因,中關村新型電池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于清教在接受時代周報采訪時表示,在政策層面,國家一直鼓勵技術創新,半固態電池目前已實現量產裝車,為全固態電池量產的推進提供了技術與市場的支撐。國家層面的重金支持,頭部企業的示范帶動,將有利于我國加快全固態電池產業化進程,領跑全球。如果上述示范項目能夠順利推進,將加速固態電池的市場滲透。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項目經過嚴格篩選后,最后具體分為七大項目,聚焦聚合物和硫化物等不同技術路線。
中郵證券研究所認為,全球固態電池技術研發主要集中在歐、美、日、韓、中,其中日韓致力于硫化物路線,以傳統車企和電池廠主導;美國技術路線多元,初創企業較多,典型代表為Solid Power;歐洲近幾年轉為投資為主,以傳統車企大眾、寶馬等為代表在全球投資入股技術合作創新企業;國內以氧化物路線居多,主要參與者既包括寧德時代、國軒高科等傳統電池企業,也有以學界領軍者入局產業化為代表的初創企業,如衛藍新能源、江蘇清陶等。
于清教指出,目前,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路線相對于其他路線,技術成熟度相對高一些,布局的企業也較多。其中,聚合物優勢在于易加工,成本也具有一定優勢,但電導率和穩定性較差,氧化物導電性和穩定性表現相對好一些,但成本比聚合物要高一些,硫化物導電性能優異,但熱穩定性差,工藝難且成本高。
在眾多車企、動力電池企業布局下,一個千億級市場正在起飛。EVTank在《中國固態電池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年)》中指出,基于對固態電池技術路線和降本路徑的研判,EVTank預計到2030年全球固態電池的出貨量將達到614.1GWh,在整體鋰電池中的滲透率預計在10%左右,其市場規模將超過2500億元,主要為半固態電池。
在于清教看來,全固態電池還有很多難題需要解決,例如制程復雜、離子電導率問題、固固界面問題、安全問題、成本問題等等,樂觀預計,量產裝車可能要到2030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