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賽程過半。回望剛剛過去的上半年,電池新能源產業鏈洗牌持續向深水區推進,政策調整的風向、技術創新的突破、應用場景的拓展、資本流向的變動……每一股力量,都在影響著產業發展的軌跡。
2025年上半年,根據上市公司公告及公開報道,從電池網不完全統計電池新能源產業鏈投資擴產項目相關情況來看,統計在內的122個項目中,有95個公布投資金額,投資總額達2333.04億元(近百億項目按100億元計算)。
雖然上半年,我國電池新能源產業整體投資擴產的項目數量與金額持續呈現顯著回落,但梳理來看,腳步收緊卻并不意味著發展停滯,而更像是一次集體性的“戰略深呼吸”,一場“靜水流深”的產業變革正在上演。
投資擴產理性回調 量價雙降中深度洗牌
這里先列出兩組電池網此前統計的數據:2023年上半年,我國電池新能源產業鏈投資擴產項目數量為223個,其中,182個項目公布了投資金額,投資總額逾9377億元。 2024年上半年,我國電池新能源產業鏈投資擴產項目數量為163個,其中,132個公布投資金額,投資總額達3928億元。
從2023年上半年至2025年上半年數據對比過來,近年來,我國電池新能源產業投資擴產呈現出“量價雙降、收縮加速”的鮮明特點。 其中,新官宣投資擴產項目數量從223個降至122個;公布投資金額的項目總額從9377億元縮水至2333.04億元,且收縮節奏逐年加快,2024年較2023年投資總額腰斬。
我國電池新能源產業已從前幾年瘋狂跑馬圈地中回歸理性,產能擴張持續大幅收縮。
分領域來看,在電池領域,2025年上半年,電池網統計在內的52個新項目中,39個項目公布了投資金額,投資總額約945.14億元。其中,超百億元項目僅有1個;超50億元項目有5個;超10億元項目有20個,投資額最高的為欣旺達泰國電池廠項目,總投資額500億泰銖,折人民幣約109.06億元。
相較2024年同期來看,電池網統計在內的98個電池領域的新投資項目中,76個公布投資金額,投資總額約1917.15億元。無論是從投資項目數量,還是投資總額來看,2025年上半年降幅均近乎腰斬。
在正極材料及上游原材料領域,2025年上半年,電池網統計在內的21個新投資項目中,18個項目公布了投資金額,投資總額約574.68億元。而在2024年上半年,同樣是18個公布投資金額的項目,投資總額卻高達1329.88億元。
在負極材料領域,2025年上半年,電池網統計在內的12個新投資項目中,其中8個項目公布投資金額,投資總額約306.22億元。而在2024年上半年,10個公布投資金額的項目,投資總額才約189.56億元。
在電解液領域,2025年上半年,電池網統計在內的8個新投資項目,其中6個項目公布投資金額,投資總額約69.42億元。而在2024年上半年,8個新投資項目投資總額達214.13億元。
在隔膜領域,2025年上半年,電池網統計在內的5個新投資項目,其中有4個公布投資金額,投資總額約90.31億元。而在2024年上半年,電池網統計在內的2個新投資項目投資總額約36.68億元。
在銅箔、鋁箔、鋁塑膜領域,2025年上半年,電池網統計在內的4個新投資項目,在其中1個項目僅公布一期投資金額的情況下,投資總額約114.54億元。而在2024年上半年,電池網統計在內的3個新投資項目投資總額約62.94億元。
在電池回收領域,2025年上半年,電池網統計在內的新投資項目有9個,其中7個公布投資金額,投資總額約134.52億元。而在2024年上半年,電池網統計在內的6個新投資項目5個公布投資金額,投資總額約114.7億元。
在電池結構件等其他領域,2025年上半年,電池網統計在內的11個新投資項目,其中有9個公布投資金額,投資總額約98.21億元。在2024年上半年,電池網統計在內的12個新投資項目中有10個公布投資金額,投資總額約62.96億元。
通過上述數據對比可以看到,電池新能源產業鏈在2025年上半年的投資擴產中同時呈現“整體收縮與局部分化并存”的特點。
從全局看,產業鏈總投資規模的下滑并非單一環節的偶然波動,而是覆蓋了核心賽道,其中,電池、正極材料及上游原材料、電解液等領域降幅均達到了腰斬以上;與此同時,產業鏈部分細分領域展現出逆勢增長態勢,例如負極材料投資從189.56億元增至306.22億元;銅箔、鋁箔等輔材領域投資從62.94億元升至114.54億元;電池回收領域投資也從114.7億元微增至134.52億元。
其實,上述數據也透露出,大范圍投資降溫下,我國電池新能源產業正從“全面擴產”向“精準布局”轉型。
產能技術精準布局 固態和鈉電競相盛放
當新能源汽車對續航、快充的要求持續攀升,儲能場景對成本以及安全標準不斷提高,企業的研發投入與產能規劃不再盲目跟風,而是緊扣終端需求的痛點與產業升級的卡點。
所謂的“精準布局”,也就更傾向于說是一種市場需求引導下的“產能精準化”和“技術定制化”。
日前,江蘇正力新能電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副總裁于哲勛在談到動力電池企業產能擴張的邏輯發生變化時就曾表示:“過去基本上都是先去拿補貼,拿到資金,先去建產線,建完了之后,我們再去找客戶和訂單。但是發展到目前這個行業新階段之后,也是導向了市場需求的方向。我們都是先去拿客戶的定點,然后再建產線。”
再比如磷酸鐵鋰的投資布局,兩年前還是千軍萬馬搶賽道的狂熱景象,如今這一領域已徹底轉向技術卡位定輸贏的理性競爭。在龍佰集團、惠云鈦業、金浦鈦業、中核鈦白、川金諾相繼叫停相關項目時,富臨精工、龍蟠科技、萬潤新能等頭部企業卻接單接到手軟,究其核心,是企業筑起的技術代差門檻。
“市場需要什么,企業就干什么。”當每一筆擴產資金都錨定具體的客戶訂單,每一次擴產都錨定具體的技術需求,產業便以“需求-技術-產能”的正向循環,替代過去“補貼-產能-市場”的逆向博弈。
不止擴產,項目終止亦是體現了這一點。以欣旺達為例,其在4月終止珠海30GWh動力電池生產基地項目公告中也明確表示,由于市場環境、客戶情況變化,項目至今仍未取得實質性進展。公司為有效控制對外投資風險,合理調配資金聚焦主業,切實維護保障公司及投資者的利益,經審慎研究,決定終止。
這種以需求為導向的技術創新與精準布局,在固態電池和鈉電池這兩大新一代技術路線上,則體現為產能加速從“實驗室驗證”向“規模化構建”跨越。
在高能量密度、本質安全、長續航、快速充電、寬溫域等市場需求引領下,固態電池和鈉電池作為下一代電池技術的優秀選手深受企業追捧,成為產業鏈布局的必爭之地。在產業鏈各環節創新技術競相突破和協同共進下,他們的性能指標已站在商業化門檻之下。與此同時,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等市場的高熱,也進一步打開了新型電池技術的應用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從上半年官宣的新項目來看,固態電池和鈉電池統計在內的共有24個,19個公布投資金額,投資總額約389.7億元。
分開來看,統計在內的13個固態電池領域項目中,11個公布投資金額,投資總額約215.7億元。其中,9個項目為電池項目,3個項目為電解質相關項目,1個項目與復合銅箔相關。
統計在內的11個鈉電池領域項目中,8個公布投資金額,投資總額約174億元。其中,5個項目為電池相關項目,3個為正極材料相關項目,2個為負極材料相關項目,另1個項目主要與鈉離子電解質相關。
投資擴產背后,電池網發現,固態電池及鈉電池等新一代技術的產能構建似乎不再追求大而全,而是緊扣各自的核心應用場景——固態電池瞄準“續航1000公里+”的高端車、航空航天、儲能,以及人形機器人等領域,鈉電池則聚焦“度電成本0.5元以下”的電網儲能,以及電動自行車等細分賽道,這種“需求-技術-產能”的精準匹配,將推動產業從“技術突破”走向“產業落地”。
循環經濟加速構建 產業鏈協同出海趨勢深化
分析上半年電池新能源產業鏈投資擴產項目還可看出,以電池回收和綜合利用為核心的循環經濟正加速構建。其中,在上半年為數不多投資超百億元的擴產項目中,電池回收領域就占據其中一項,該項目建成后,將形成年處理40萬噸退役電池的產能,實現鋰、磷、鐵等新能源戰略資源的高效回收再利用。
同樣,從市場需求引導來看,電池回收賽道正迎來供需兩旺的爆發前夜。隨著首批電池逐步到達八年質保期,加上各項新能源車換新補貼政策落地,我國即將迎來一輪動力電池的集中退役高峰期。業內預測,到2030年,動力電池回收市場規模或將突破千億元。
在巨大的發展潛力下,企業資本持續涌入。企查查6月底的一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國內電池回收相關現存企業達18.27萬家。從注冊量來看,近十年相關企業注冊量整體呈上升趨勢,2022年-2024年,每年注冊量均超4萬家。
而作為產業鏈閉環的戰略價值,電池回收正在重塑能源體系的底層邏輯。正如寧德時代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蔣理6月在倫敦氣候行動周期間所判斷的:“未來20年內,全球將有50%的新電池生產告別礦產開采,以電池產業鏈為切口,帶動能源體系向高效、低碳、可持續方向系統轉型。”
與此同時,政策層面持續實施動力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管理,培育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及再生利用骨干企業,對已公告規范條件企業實行“有進有出、能進能出”的動態調整機制,支持頭部企業做大做強,種種舉措既為行業劃定了合規紅線,也為技術領先、布局完善的企業打開了成長空間,更加促進了循環經濟的加速構建。
此外,電池網梳理新擴產項目發現,持續出海依舊是電池新能源產業鏈上半年投資布局的重要趨勢之一。統計在內的19個海外新項目中,有13個項目公布投資金額,投資總額約379.35億元。
從落地區域看,東南亞憑借區位紅利和政策窗口成為最熱門的投資目的地。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承接了超四成的海外項目,其中既有欣旺達在泰國布局的百億級電池項目,也有億緯鋰能在馬來西亞86.54億元落地的新型儲能電池項目,更有金楊股份在馬來西亞的電池結構件配套產線,格林美在印尼投建的前驅體-正極材料一體化項目。
中企為何扎堆南下,或許國際能源署近期發布的一份報告能給出答案。數據顯示,未來10年東南亞將成為全球能源需求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到2035年東南亞將占全球能源需求增長的25%。另一方面,東南亞當地較低的勞動力成本與關稅優惠,也能有效規避部分國家的貿易壁壘,為中企產品進入歐美及本地市場搭建“橋頭堡”。
除東南亞外,歐洲、非洲,以及美洲市場也是我國電池新能源產業鏈企業出海的目標地區之一。其中,寧德時代、億緯鋰能、欣旺達等先頭部隊吸引下,中材科技、昆侖新材、科達利均在匈牙利落地新項目;在歐洲關稅阻攔下,中企正通過在歐洲當地建設工廠,實現深度出海,以減少貿易壁壘對中國品牌的影響;摩洛哥此前已有比亞迪、國軒高科電池產能落地,今年上半年,又有電解液巨頭天賜材料奔赴……
不難看出,上半年的海外投資已升級為全產業鏈協同出海,在全球新能源需求爆發和復雜的海外市場環境下,中國電池新能源產業鏈正以更立體的方式織就海外大網,深度參與全球競爭。
結語:
總體來看,2025年上半場的電池新能源產業,表面是投資降溫的洗牌期,實則是技術革命與全球化布局的關鍵轉折點。短期看,固態和鈉電產業化將重塑技術路線格局,回收閉環提升資源話語權;長期看,東南亞制造基地承接產能轉移,歐洲本地化供應鏈突破貿易壁壘,中國企業正從“產能輸出者”轉型為“全球資源整合者”。
當下,喧囂的擴產聲漸弱,市場已不再為低質產能買單,參與者唯有通過技術卡位、布陣全球棋局,才能構建強大競爭壁壘,在產業洗牌中占據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