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半年報披露正式收官!中上協數據顯示,截至8月31日,我國境內股票市場(滬、深、北三家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全市場”)共5432家上市公司披露2025年半年度報告。
2025年上半年,全市場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5.01萬億元,同比增長0.16%。全市場近六成公司營收正增長,超四分之三公司實現盈利,2475家公司凈利潤正增長,1943家公司營收、凈利雙增長。同時,上半年,上市公司加快培育創新動能,全市場研發投入超8100億元,同比增3.27%。
407家鋰電領域A股公司半年報:46家營收超百億 逾百家虧損
電池網梳理發現,統計在內的407家鋰電領域A股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合計約2.85萬億元,均值約69.93億元;凈利潤合計約1532.29億元,均值約3.76億元;營收、凈利雙增長的上市公司有173家。
從營業收入來看,上半年,259家鋰電領域A股上市公司實現同比正增長,占比約63.64%。其中,賢豐控股、同洲電子、西藏城投、安達科技、歐克科技、希荻微、鵬欣資源實現翻倍增長,增幅最高的為賢豐控股,達2048.03%。
上半年,營收超100億元的鋰電領域A股公司有46家,其中比亞迪、江西銅業、寧德時代、恒力石化營收超千億,最高的比亞迪達3712.81億元。
從凈利潤來看,上半年,227家鋰電領域A股公司實現同比正增長,占比約55.77%。其中,65家實現同比翻倍增長,索通發展、晶瑞電材、高瀾股份、國城礦業、杉杉股份增幅逾10倍。
上半年,301家鋰電領域A股公司實現盈利,凈利潤超10億元的有27家,其中寧德時代、比亞迪、格力電器營收超百億,最高的寧德時代達304.85億元。剩余106家公司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
注:鑒于多家上市公司業務涉及多個鋰電細分領域,為避免重復計算,本文均以其主導業務領域為準進行統計。
分行業來看,統計在內的80家鋰電池(含電芯、BMS、PACK、儲能等)A股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合計約1.05萬億元,凈利潤合計約719.35億元,56家營收正增長,68家實現盈利,46家凈利潤正增長,38家營收、凈利雙增長。
統計在內的37家正極材料A股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合計約2977.06億元,凈利潤合計約141.28億元,17家營收正增長, 21家實現盈利,18家凈利潤正增長,10家營收、凈利雙增長。
統計在內的25家負極材料A股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合計約838.47億元,凈利潤合計約43.76億元,16家營收正增長,19家實現盈利,15家凈利潤正增長,12家營收、凈利雙增長。
統計在內的34家電解液A股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合計約1977.58億元,凈利潤合計約94.94億元,22家營收正增長,24家實現盈利,24家凈利潤正增長,17家營收、凈利雙增長。
統計在內的13家隔膜A股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合計約1424.23億元,凈利潤合計約52.60億元,8家營收正增長,8家實現盈利,5家凈利潤正增長,4家營收、凈利雙增長。
統計在內的64家鋰電上游原材料A股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合計約2429.34億元,凈利潤合計約188.29億元,40家營收正增長,48家實現盈利,36家凈利潤正增長,27家營收、凈利雙增長。
統計在內的72家鋰電裝備A股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合計約1888.86億元,凈利潤合計約110.72億元,39家營收正增長,55家實現盈利,34家凈利潤正增長,23家營收、凈利雙增長。
統計在內的25家銅箔及鋁箔A股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合計約4850.73億元,凈利潤合計約115.24億元,18家營收正增長,18家實現盈利,14家凈利潤正增長,11家營收、凈利雙增長。
統計在內的57家鋰電其他細分領域A股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合計約1547.17億元,凈利潤合計約66.11億元,43家營收正增長,44家實現盈利,35家凈利潤正增長,31家營收、凈利雙增長。
另據wind數據顯示,上半年A股營收TOP10公司中,比亞迪上榜,排名第十位;上半年A股(非金融石油石化)營收TOP10公司中,比亞迪排名第5位。
上半年A股(非金融石油石化)凈利潤TOP10公司中,寧德時代上榜,排名第三位;上半年創業板凈利潤TOP10公司中,寧德時代凈利潤位居第一。
北交所凈利潤TOP10公司中,貝特瑞凈利潤位居第一,長虹能源排在第五。
從銷售毛利率來看,上半年,172家鋰電領域A股公司銷售毛利率超20%,其中,海辰藥業、日播時尚、眾智科技、武漢藍電、鹽湖股份、藏格礦業、國泰環保、西藏珠峰、藍曉科技、思泰克毛利率超50%。此外,銷售毛利率同比翻倍增長和銷售毛利率為負值的公司各有16家。
僅從銷售毛利率這一維度來看,鋰電池設備企業表現出較強的盈利能力,57家公司銷售毛利率超20%。不過,鋰電設備行業也存在回款周期加長、下游電池企業的設備需求下滑及驗收節奏延遲等挑戰。
從研發投入來看,407家鋰電領域A股公司中,402家公布了上半年研發費用,合計約1074億元,平均研發費用2.67億元,其中,比亞迪、寧德時代研發費用達百億級別,分別高達295.96億元、100.95億元。
電池網注意到,2024年,比亞迪首度成為A股年度“研發之王”。今年上半年,比亞迪研發投入達309億元,同比增長53%,比同期凈利潤高一倍,蟬聯A股上半年“研發之王”。截至目前,比亞迪累計研發投入超2100億元。
電池新能源產業鏈:“反內卷、拓增量”呼聲高漲
從市場需求方面來看,來自韓國研究機構SNE Research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達504.4GWh,同比增長37.3%。上半年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TOP10公司中,中企依舊占據6席,分別為寧德時代、比亞迪、中創新航、國軒高科、億緯鋰能、蜂巢能源,6家公司裝車量總計347GWh,市場份額達68.9%。
國內市場方面,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動力電池累計裝車量299.6GWh,累計同比增長47.3%。其中,兩家頭部公司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合計占據了超過65%的市場份額。
另據企查查9月5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國內現存鋰電池相關企業1.74萬家,其中,2024年全年注冊368家鋰電池相關企業,截至目前,今年前8月已注冊292家,同比增長15.87%。
從經營時間來看,鋰電池相關企業多為老牌企業,超八成相關企業成立5年以上,其中成立年限在5-10年的相關企業最多,占比61.13%,成立年限在10年以上的相關企業占比21.91%。
中關村新型電池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于清教表示,電池技術作為連接能源生產、傳輸、消費的關鍵環節,無疑是推動能源轉型與升級的核心力量。當前,我們正站在一個電池技術百花齊放與市場擴張多維突破的歷史交匯點,電池產業在政策支持、市場需求、技術創新、資本賦能等多重共振下,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期。
自2022年以來,我國鋰電池行業年總產值已連續三年突破萬億元。這一產業鏈長、覆蓋面廣、長坡厚雪的萬億級賽道,深度覆蓋了從礦產資源開發、關鍵材料制備、高端裝備制造、電芯生產及PACK,到終端應用及梯次利用與回收的完整價值鏈,已孕育出數十個百億級乃至千億級的細分賽道。尤為矚目的是,我國在多個核心細分賽道上已建立起顯著優勢,無論是產品體系、技術攻堅、成本控制、供應鏈整合,還是市場份額與產能規模,均確立了難以撼動的全球領跑地位。
與此同時,于清教還提到,電池新能源行業也正面臨著一系列挑戰:
首先,電池新能源行業在新一輪周期調整下,已告別此前高歌猛進的勢頭,出現放緩的跡象。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儲能電池、電池四大主材等關鍵賽道都正經歷嚴重的內卷式競爭,價格戰、虧損潮、停產潮、破產潮等陰云密布,產業鏈“反內卷、拓增量”呼聲高漲。
其次,不可否認的是,內卷競爭短期內難有效緩解,“向海外要增量”成為很多電池產業鏈企業的共同選擇。但出海絕非易事,部分海外國家正以“雙軌戰略”圍堵中國電池新能源產業:一方面構建“去中國化”供應鏈體系,并將鋰、鈷等礦產升格為大國博弈的戰略籌碼。在稀土、石墨等方面,我國正從“資源輸出國”轉向“規則制定者”,但在鋰、鈷等領域,資源端受制于人的局面在中短期內難以扭轉。另一方面,借助日益嚴苛的綠色貿易壁壘和關稅等貿易政策,部分海外國家正對華實施多重擠壓。
最后,在固態電池、鈉電池、人形機器人、低空經濟等潛在增量賽道,雖然政策熱、資本熱、布局熱、技術熱,但市場擴容與需求裂變不及預期,蛋糕的膨脹速度遠趕不上“搶食者”入局的速度。
對此,于清教呼吁,面對當前國內市場需求趨緩與海外環境多重不確定性疊加的復雜形勢,產業鏈企業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凝聚共識、團結一致、攜手穿越周期迷霧。
2025年11月11-13日,由中關村新型電池技術創新聯盟、ABEC組委會主辦的第12屆中國(蘇州)電池新能源產業國際高峰論壇(ABEC 2025)將在江蘇蘇州舉辦,本屆論壇主題定為“求新應變 重塑價值——中國電池新能源產業大洗牌周期下的定力與韌性”,屆時,600+國內外一流企業、上市公司、專精特新、瞪羚企業、獨角獸、知名機構、基金投資、行業協會、政府部門等高層將參會,精準對接,價值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