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鋰電資源方面,我國的供應體系更趨多元穩定,保障能力顯著提升,2024年,國內鋰電資源開發量達到30萬噸(LCE),同比增長28%,加上再生資源,國內自主供給保障率提升至40%,打破了對外采購過高的被動局面。”但與此同時,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黨委書記、會長葛紅林表示,當前我國鋰電原料還面臨三大挑戰。

2025遂寧國際鋰電產業大會現場

2025遂寧國際鋰電產業大會現場

電池百人會-電池網9月19日訊(林音 四川遂寧 圖文直播)9月18日-20日,“2025遂寧國際鋰電產業大會”在四川遂寧召開。本屆大會以“鋰向新質 智勝未來”為主題,聚焦鋰礦資源、液態鋰電池、固態電池、鈉電池、儲能等熱點賽道和話題,特邀中國、俄羅斯、印度、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海內外大咖精彩分享,特設新品技術展示、供需資源對接、產業基金專題對接、園區參觀等環節,匯聚行業知名院士、專家、產業鏈上市公司、專精特新企業、國內外投資機構等400+各界人士,共同探索產業高質量發展之路,推動上下游供需共振,促進產業創新升級。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黨委書記、會長 葛紅林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黨委書記、會長 葛紅林

19日上午,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黨委書記、會長葛紅林在大會開幕式致辭中指出,當前,我國能源轉型進入深水期,我國正以雙碳戰略為引領,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鋰電產業作為支撐新能源汽車,儲能產業發展的核心基礎,已經從產業優勢邁向戰略優勢,不僅建成全球最完整、最具活力的產業鏈體系,更成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綠色發展,引領全球能源低碳轉型的核心中國引擎,已經成為衡量國家能源安全、產業競爭力的關鍵指標。

“在鋰電資源方面,我國的供應體系更趨多元穩定,保障能力顯著提升,2024年,國內鋰電資源開發量達到30萬噸(LCE),同比增長28%,加上再生資源,國內自主供給保障率提升至40%,打破了對外采購過高的被動局面。”但與此同時,葛紅林表示,當前我國鋰電原料還面臨三大挑戰:國內資源開發仍然跟不上發展需求,國內鋰資源的開發量當前也僅能滿足產業需求的三分之一左右;海外資源開發形勢復雜風險加劇;產業的價格鏈仍然存在人因波動。

其中,葛紅林提到,過去十年,鋰行業已經經歷了兩輪較大的價格波動周期:第一輪是在2015-2019年,碳酸鋰價格從4.2萬元低點漲到18萬元的高點,2019年底又回歸到4.8萬元,期間,碳酸鋰價格的峰值是最低點的4倍多。第二輪是2020年到現在,2022年11月的價格最高漲到60萬元/噸,后一度跌破6萬元/噸……

“2024年,鋰電原料企業的暴利時代結束了,鋰鹽企業凈利潤大幅下滑,行業虧損較大,”在葛紅林看來,當前,整個的鋰電產業鏈從上游、中游到下游,整個產業鏈的價格鏈正處于“修復期”。

值得一提的是,葛紅林強調,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我國鋰電原料的產業需錨定“安全、創新、綠色、協同”四大方向,塑造鋰電原料安全保障新格局。同時,圍繞該主題,他分享了幾點針對性思考:

錨定國家戰略,科學謀劃“十五五”發展藍圖。2025年作為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既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的謀篇布局之年,“十五五”期間更是鋰原料產業從“規模領先”向“質量引領”的轉型窗口期。

積極參與國家規劃編制。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已經開展大范圍的專題調研,希望企業在及時了解行業規劃的同時,聚焦資源保障、技術創新、綠色轉型等核心議題,積極建言獻策,提出真知灼見,共同將“十五五”規劃打造成為產業健康發展的風向標、指南針。鋰電原料企業應著眼未來發展趨勢,特別是理性判斷新能源電池及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趨勢,做好增量判斷,同時,要因企制宜,謀劃好戰略發展目標、戰略定位,貫徹國家意志,構建“探采加儲”一體化的保障體系。

深化循環利用,筑牢產業綠色發展根基。動力電池回收已成為破解資源約束、實現綠色轉型的關鍵一環。今年2月,國務院印發了《健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行動方案》,為產業循環發展提供了政策遵循,行業要樹立“資源有限,再生無限”的理念。要構建梯次利用、再生利用的雙輪驅動模式,推動回收網絡標準化,鼓勵車企、電池企業與回收主體共建共享渠道。其次,要突破高效回收技術,提升鋰、鈷、鎳等金屬回收率與純度。

堅持開放協同,共建全球鋰電原料產業的命運共同體。在保障國家資源安全與產業自主可控的基礎上,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深化國際合作。避免零和博弈,唯有開放協同,才能讓鋰電原料產業真正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經濟 “堅實紐帶”。

(以上觀點根據論壇現場速記整理,未經發言者本人審閱。)

ABEC 2025

[責任編輯:張倩]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池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涉及資本市場或上市公司內容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電池網)”的作品,凡屬媒體采訪本網或本網協調的專家、企業家等資源的稿件,轉載目的在于傳遞行業更多的信息或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一周內進行,以便我們及時處理、刪除。新聞熱線:400-6197-660-1

電池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