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遂寧國際鋰電產業大會現場
電池百人會-電池網9月19日訊(林音 四川遂寧 圖文直播)9月18日-20日,“2025遂寧國際鋰電產業大會”在四川遂寧召開。本屆大會以“鋰向新質 智勝未來”為主題,聚焦鋰礦資源、液態鋰電池、固態電池、鈉電池、儲能等熱點賽道和話題,特邀中國、俄羅斯、印度、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海內外大咖精彩分享,特設新品技術展示、供需資源對接、產業基金專題對接、園區參觀等環節,匯聚行業知名院士、專家、產業鏈上市公司、專精特新企業、國內外投資機構等400+各界人士,共同探索產業高質量發展之路,推動上下游供需共振,促進產業創新升級。
俄羅斯工程院院士、烏克蘭工程院院士、安徽大學大數據學院執行院長 金虎林
19日上午,俄羅斯工程院院士、烏克蘭工程院院士、安徽大學大數據學院執行院長金虎林在本次大會主題論壇上作了題為《新能源電池核心產業鏈大模型》的主題演講,分享了鋰電池的前世今生,并對未來發展作了展望。電池網摘選了其部分精彩觀點,以饗讀者:
“鋰電池從前期的液態電池到現在,經過了30多年的時間,可以說是飛速發展,然后是現在的半固態到固態的產業化前期。”談起鋰電池的來路,金虎林介紹道:“鋰電池自1991年索尼開始量產,基于芯片技術的快速發展,芯片技術帶領了整個電子產品的縮小化,而電子產品的縮小化帶來了索尼風靡全球的隨身聽,為了解決可移動的隨身聽需求,鋰電池就應運而生。”
從隨身聽到手機,再到筆記本電腦,伴隨移動電子設備的批量普及與蓬勃發展,鋰電池產業也實現了跨越式演進。金虎林現場展示的數據印證了這一歷程:自1991年鋰電池誕生至2023年的30余年間,其價格降幅近100倍,性能卻提升了約10倍。一降一升之間,鋰電池的性價比實現了近1000倍的飛躍式增長。
然而,相較于鋰電池安全性不足、易受熱、能量密度接近理論上限,金虎林認為:“固態電池輕松翻一番,而且沒有燃燒的隱患,充10分鐘可以跑800-1000公里,各種想要的指標都在里面體現出來了,所以大家都急著上固態鋰電池。”
金虎林以奔馳EQS的實測案例切入:“上周它充一次電跑了1200公里,這說明固態電池已經脫離‘講故事’階段,進入實證環節了。”他特別強調,該車搭載固態電池后不僅實現1205公里續航,還剩余137公里電量,這樣的表現堪稱不可思議。不過,他也理性指出,電池從液態向固態轉型需循序漸進,目前能量密度尚未達到理想狀態。
關于固態電池的產業化,金虎林提到,國家已給出清晰路線圖:2026年啟動硫化物固態電池裝車示范,2027年推進1000輛示范應用,2030年實現500Wh/kg的能量密度目標。而AI技術的融入,正進一步助推固態鋰電池產業化加速落地。
最后,金虎林總結道:當前液態鋰電池仍是絕對市場主流,占據全球動力電池95%以上的份額,預計未來5至10年內仍將主導市場。不過,受限于能量密度與安全性瓶頸,其正朝著高鎳化(如NCM811/90)、硅碳負極、固態電解質涂層隔膜(半固態)等方向持續升級。
另一邊,固態鋰電池已進入產業化導入期,2025至2030年有望實現小批量裝車。目前,豐田、寧德時代、QuantumScape等企業均已發布原型產品,其中QuantumScape 的單電芯能量密度已超400Wh/kg。但他同時指出,固態鋰電池仍需突破材料、工藝和界面三大核心難題,預計2030年后才有望逐步實現規模化應用。
(以上觀點根據論壇現場速記整理,未經發言者本人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