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超400位行業大咖齊聚四川遂寧,共同圍繞鋰電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以及固態電池、鈉電池等新一代電池技術的創新突破和產業化進程展開深入探討與交流,就技術路線、政策支持、市場機制、產業鏈協同等關鍵議題建言獻策。

2025遂寧國際鋰電產業大會現場

2025遂寧國際鋰電產業大會現場

電池百人會-電池網9月19日訊(林音 四川遂寧 圖文直播)鋰向新質,智勝未來!9月19日,“2025遂寧國際鋰電產業大會”在四川遂寧舉辦。

本屆大會聚焦鋰礦資源、液態鋰電池、固態電池、鈉電池、儲能等熱點賽道和話題,特邀中國、俄羅斯、印度、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海內外大咖精彩分享,特設新品技術展示、供需資源對接、產業基金專題對接、園區參觀等環節,匯聚行業知名院士、專家、產業鏈上市公司、專精特新企業、國內外投資機構等400+各界人士,共同探索產業高質量發展之路,推動上下游供需共振,促進產業創新升級。

此次超400位行業大咖齊聚四川遂寧,正是希望以本次大會為戰略支點,匯聚“政、產、學、研、金、用、服”各方智慧與力量,共同圍繞鋰電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以及固態電池、鈉電池等新一代電池技術的創新突破和產業化進程展開深入探討與交流,就技術路線、政策支持、市場機制、產業鏈協同等關鍵議題建言獻策,并積極開展產業基金伙伴行、電池新能源供應鏈伙伴行遂寧對接專題活動,共探合作共贏新機遇,共繪產業發展新藍圖。

在開幕式專場,四川省遂寧市委書記嚴衛東、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二級巡視員吳國綱、四川省政協副主席林書成等政府領導,與俄羅斯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學教授/學術委員會主席 Kondratev Sergei(康德拉季耶夫·謝爾蓋)等行業專家帶來了精彩致辭,發布全球鋰電新能源產業知識產權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全球鋰電產業鏈地圖發展白皮書(2025年)等權威行業數據發布,“銅芯智固”固態電池鍍鎳合金箔、超高安全性“軟甲固電”、高壓實磷酸鐵鋰“S501”等多款創新產品與技術亮相,并達成了多項重大戰略合作項目簽約,實現了資源深度整合。

能源轉型提“質”煥“新”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開篇之年,更是中國能源轉型提“質”煥“新”的關鍵之年。

俄羅斯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學教授、學術委員會主席 Kondratev Sergei

俄羅斯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學教授、學術委員會主席 Kondratev Sergei

俄羅斯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學教授、學術委員會主席Kondratev Sergei(康德拉季耶夫·謝爾蓋)在大會開幕式致辭中表示,能源作為永恒的主題,推動著世界不斷前行,新能源發展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捷,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但新能源的發展離不開材料技術的支撐。

當前,中國電池新能源產業正持續領跑全球!新能源車產銷量連續十年穩居世界第一,動力電池裝機量獨占全球七成,儲能電池更是贏得了超過九成的全球市場份額。

與此同時,電池新能源產業正從高速增長的“量的積累”,邁向高質量發展的“質的飛躍”。正如中關村新型電池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于清教所言,現有鋰電池技術持續迭代升級,固態、鈉電等新興技術方興未艾,未來可期!

伊維經濟研究院院長 吳輝

伊維經濟研究院院長 吳輝

伊維經濟研究院院長吳輝現場發布的《全球鋰電產業鏈地圖白皮書(2025年)》顯示,全球鋰電產業已形成中國主導、多極協同的分布格局,不同區域依托資源稟賦與政策導向形成差異化發展路徑。

中國方面,鋰電產業鏈已形成“區域集聚,多點開花”的區域發展格局。其中,四川遂寧等8大鋰電產業發展的重點城市在產業鏈各環節均展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動能。

本次大會所在地四川遂寧位于四川省中部,鋰電產業在材料、電芯、終端應用等環節配套成熟,已逐步構建起“鋰資源開發一材料制造一電池生產—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產業集群,成功打造西南最大鋰電材料集散地,成為國內鋰電產業鏈最完善的集中發展區之一。目前,四川遂寧聚集了天齊鋰業、盛新鋰能、四川裕能、蜂巢能源等企業。

固態電池開啟全球電池技術競賽

聚焦固態電池,其技術突破、產業化進程與未來市場趨勢,將共同塑造其發展軌跡與市場格局。

俄羅斯工程院院士、烏克蘭工程院院士、安徽大學大數據學院執行院長 金虎林

俄羅斯工程院院士、烏克蘭工程院院士、安徽大學大數據學院執行院長 金虎林

關于固態電池的產業化,俄羅斯工程院院士、烏克蘭工程院院士、安徽大學大數據學院執行院長金虎林提到,國家已給出清晰路線圖:2026年啟動硫化物固態電池裝車示范,2027年推進1000輛示范應用,2030年實現500Wh/kg的能量密度目標。而AI技術的融入,正進一步助推固態鋰電池產業化加速落地。

據金虎林分析,當前液態鋰電池仍是絕對市場主流,占據全球動力電池95%以上的份額,預計未來5至10年內仍將主導市場。不過,受限于能量密度與安全性瓶頸,其正朝著高鎳化(如NCM811/90)、硅碳負極、固態電解質涂層隔膜(半固態)等方向持續升級。

金虎林同時指出,固態鋰電池仍需突破材料、工藝和界面三大核心難題,預計2030年后才有望逐步實現規模化應用。

非洲科學院院士/德國薩克森科學院通訊院士/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教授/東南大學新一代儲能中心執行主任 吳宇平

非洲科學院院士/德國薩克森科學院通訊院士/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教授/東南大學新一代儲能中心執行主任 吳宇平

非洲科學院院士/德國薩克森科學院通訊院士/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教授/東南大學新一代儲能中心執行主任吳宇平指出,“固態電池作為安全的核心突破口,成為全球研究的焦點。但固態電池的商業化仍障礙重重:“當前固態電池研發多依賴硫化物體系,然而硫化物存在成本高、量產困難等致命缺陷,難以支撐其成為未來的主流技術。要打破這一困局,必須尋求新的技術路徑。即便現階段解決了一些小問題,但固態電池在長期運行場景下的可靠性仍面臨諸多挑戰。”

中國銀河證券研究所執行總經理/電力設備新能源首席分析師曾韜

中國銀河證券研究所執行總經理/電力設備新能源首席分析師曾韜

目前,固態電池產業端催化不斷,國內外車企、電芯企業已陸續設立量產裝車規劃與目標,中國銀河證券研究所執行總經理/電力設備新能源首席分析師曾韜認為,固態電池已成為全球鋰電領域明確趨勢,產業格局或迎來全新邊際變化。

“低空經濟起勢,高能量密度電池是前提。具身智能也依賴于高功率、長續航電池技術突破,固態電池大有可為。”曾韜分析稱,“今年以來,至少在資本市場的層面,大家對于整個固態電池產業化趨勢,基本上是已經形成了非常一致的判斷,這個核心判斷就是接下來的3-5年時間,中國會成為整個固態電池產業化推進速度最快的一個國家,包括技術的成熟度,包括產業鏈的完備性。”

曾韜還指出,全固態電池產業化落地難度高,當前材料方案優化空間大,原理上需突破核心界面問題,量產層面需克服安全環保、一致性等問題,樂觀預期2027年實現穩定生產、裝車驗證,規模化量產需看2030年后。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沿技術研發總經理苗力孝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沿技術研發總經理苗力孝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沿技術研發總經理苗力孝介紹說,全固態電池與現有液態電池相比,是對現有液態電池從材料、設計到制造全方位顛覆性的技術。根據蜂巢能源的研究統計,目前全固態電池在材料、設計、制造、設備等多個方面還存在172個技術挑戰,其中最關鍵的技術挑戰有六個:最難的固固界面接觸問題、最緊迫的材料穩定性問題、最無語的致密化問題、最危險的制成安全問題、最核心的成本問題、最尷尬的PACK集成問題。

同時,苗力孝也表示,全固態電池的產業化實際上是一個持久戰,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容易,也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難,其最關鍵核心的六個技術問題已經有了新的解決策略,全固態電池實際上已經是以超出我們預期的步伐在前進的。苗力孝總結道,“新的策略也容易帶來新的問題,這正是我們科學發展的規律。”

據伊維經濟研究院院長吳輝分享的數據,2024年半固態電池出貨量邁入GWh量級,應用領域從高端消費、無人車等特殊應用領域開始滲透,乘用車裝車試驗也已進行;全固態電池規劃的產業化節點從2030年提前至2027年,部分企業已著手全固態電池產線設計工作,標志著全固態電池即將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

研究機構EVTank預計,到2030年,全球固態電池的出貨量將達到614GWh,其中全固態電池占比接近30%。

俄羅斯-圣理工大學教授/中俄新能源材料技術研究院院長王慶生

俄羅斯-圣理工大學教授/中俄新能源材料技術研究院院長王慶生

本次大會上,俄羅斯-圣理工大學教授/中俄新能源材料技術研究院院長王慶生還特別提醒:謹防技術夸大,不負責任造勢。“我們要反對脫離技術本質的過度炒作,這不利于行業生態的健康發展。科學技術必須秉持嚴謹務實的態度,不應淪為資本運作的工具。”

還有觀點稱,固態電池2026年成本有望降至1元/Wh。對此,王慶生反駁道,一項集合了“超快充”“超低溫”“絕對安全”‘’長壽命”等所有前沿科技的、尚未經大規模量產驗證的“顛覆性”技術,其成本目標竟然設定得比已經卷到紅海、高度成熟優化了十年的現有技術還要低,這違背了最基本的 “技術溢價” 和 “研發成本分攤” 的商業規律。唯一的解釋是,這個成本數字是隨意編造出來的,缺乏任何實質性的供應鏈和制造工藝分析作為支撐。

行業普遍的共識是,固態電池量產的初期成本將是現有電池的2倍以上,即 >1元/Wh,隨后通過技術迭代緩慢下降。

鈉離子電池發展機會已來

聚焦鈉電池,其材料體系與工藝創新、產業化應用場景及商業化進程,將共同定義其技術天花板與市場競爭力。

當前,全球能源轉型進程持續加速,各國正積極圍繞“雙碳”目標部署行動、推進實踐。對于能源轉型的核心方向,無錫盤古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胡明祥指出并堅信,其主要依托四條關鍵路徑:一是可再生能源規模化替代,二是傳統能源體系深度重構,三是技術創新驅動全鏈條變革,四是制度創新與全球治理協同。

在此趨勢背景下,鈉離子電池產業迎來重要發展窗口。政策層面的有力引導、技術領域的加速突破,以及市場對低成本儲能解決方案的需求痛點,共同為鈉離子電池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鈉離子電池發展機會已來。”胡明祥強調,鈉離子電池不僅具備安全性高、低溫性能優異、倍率性能突出等核心優勢,更在長遠發展中擁有顯著性價比潛力——因生產過程不依賴稀有金屬,其成本可實現大幅降低,有望成為能源轉型中的重要儲能力量。

伊維經濟研究院院長吳輝同樣在論壇上表示,鈉離子電池的出現,正在重塑整個電池產業鏈。

據吳輝介紹,2023年中國鈉離子電池實際出貨量僅為0.7GWh,2024年中國鈉離子電池實際出貨量約為3.7GWh,同比增長428%,2025年上半年鈉離子電池出貨量3.5GWh。

從應用領域來看,儲能是目前鈉離子電池的主要應用方向。2024年鈉離子電池儲能領域出貨量最大,約2.3GWh,市場份額為62%;2025上半年鈉離子電池儲能、輕型動力、汽車、其他(啟停等)領域市場份額分別為55.2%、20.4%、8.9%、15.5%。

中南大學化學電源與材料研究所所長/教授唐有根預計,未來三年鈉離子電池年均出貨量將超過50GWh,到2030年全球鈉離子電池出貨量有望突破1000GWh,產值可達3000億元,應用領域涵蓋儲能系統、低速電動車、電動自行車、工程裝備、啟停電源等多個方面。

需要注意的是,鈉離子電池的發展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在吳輝看來,鈉離子電池短期依靠倍率性能和低溫性能優勢能占據部分細分市場,長期來看,唯一的機會在于降本。隨著成本的降低將進一步推動鈉離子電池的市場應用和產業發展。

可以看到,隨著技術成熟度與產業配套能力的提升,鋰電池產業高質量發展路線,以及固態電池、鈉電池等新型電池產業化拐點已日漸清晰。

正如康德拉季耶夫·謝爾蓋所言,每項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都面臨諸多挑戰,相信在科學技術人才攜手合作下,將實現更多領域的創新技術突破。

ABEC 2025

[責任編輯:張倩]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池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涉及資本市場或上市公司內容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電池網)”的作品,凡屬媒體采訪本網或本網協調的專家、企業家等資源的稿件,轉載目的在于傳遞行業更多的信息或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一周內進行,以便我們及時處理、刪除。新聞熱線:400-6197-660-1

電池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