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既定規劃,昆侖新材氧化物電解質小型量產線預計將于今年底建成投產,硫化物電解質中試線則有望在明年落地。

昆侖新材參展CIBF 2025

昆侖新材參展CIBF 2025

在電池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的浪潮中,電解液作為關鍵材料,其市場動態始終備受矚目。研究機構EVTank、伊維經濟研究院聯合中國電池產業研究院共同發布的《中國鋰離子電池電解液行業發展白皮書(2025年)》顯示,2024年全球電解液市場規模為409.8億元,同比下滑21.5%,延續了2023年的下滑態勢。

上述數據的背后,是電解液價格持續走低的無奈現實,2024年12月,中國電解液的銷售均價更是跌破2萬元/噸的“地板價”。

昆侖新材

昆侖新材董事長郭營軍

近日,香河昆侖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昆侖新材)董事長郭營軍在CIBF 2025展會現場與電池網交流時表示:“行業產能過剩導致價格持續下滑,這是市場經濟的自然規律,企業無法左右。但面對這一局面,昆侖新材早已未雨綢繆,在技術突破、產能擴張、全球市場卡位等多維度持續發力。”

固態電解質加速布局

近年來,鋰電池產業激烈內卷環境下,新型電池技術層出不窮,其中,固態電池以高安全性脫穎而出,迅速成為下一代電池技術競爭的關鍵制高點。在企業及各大研發平臺對固態電池現有問題持續攻關下,券商及機構紛紛預計,全固態電池量產的關鍵時間節點或提前至2027年。

“固態電池的產業化給上游材料帶來的最大的市場機會在于核心的固態電解質。”近日,研究機構EVTank、伊維經濟研究院聯合中國電池產業研究院共同發布的《中國固態電解質行業發展白皮書(2025年)》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固態電解質出貨量約0.17萬噸,主要來自中國市場。

EVTank預計,隨著半固態電池和固態電池的逐步產業化,到2030年全球固態電解質的出貨量將達到21萬噸,總體市場規模將達到366.2億元。

“目前,我們擁有一支處于世界固態電解質研究前沿的頂尖團隊。”郭營軍指出,自2017年起,昆侖新材便以前瞻性的戰略眼光,率先投身固態電解質的研發工作,歷經數年潛心鉆研,在2025年成功實現關鍵技術性突破。

昆侖新材

昆侖新材

硫化物路線方面,昆侖新材電解質產品電導率已提升至12mS/cm,接近液態電解液的性能水平。通過優化鋰鑭鋯氧(LLZO)的界面穩定性,該技術已成功適配于高鎳三元及硅基負極體系,并已為行業內領軍企業送樣。

氧化物路線方面,昆侖新材NASICON型電解質(Li1.3Al0.3Ti1.7(PO4)3)實現了55-800nm的納米級粒徑控制,成本相比傳統方案降低了30%,預計將于2025年第四季度實現量產。

構建技術壁壘的同時,昆侖新材固態電解質產線建設也在按計劃推進:“目前,公司固態電解質中的氧化物電解質小型量產線已正式啟動建設,硫化物電解質的中試線也在緊鑼密鼓地規劃當中。按照既定規劃,公司氧化物電解質小型量產線預計將于今年底建成投產,硫化物電解質中試線則有望在明年落地。”

不止全固態電解質領域迎來重大突破性進展,在半固態過渡方案的探索與實踐上,昆侖新材也已搶先布局。目前,公司已與多家電池生產企業建立了深度的合作開發模式,共同針對關鍵技術問題進行重點研發和技術共享。

通過對半固態電解質的技術的迭代,昆侖新材在半固態電解質的單體設計、制成工藝開發、固化技術路線優化等關鍵技術取得重要的突破。公司開發的半固態電解質產品可在-40℃至100℃的廣泛溫度范圍內使用,其-20℃下的放電效率超過85%,-40℃下仍能保持75%以上的放電效率,并且能在100℃的高溫環境下安全連續地進行充放電循環,使用溫域寬廣,橫跨140℃;同時安全性能表現亮眼,在過充、過放、針刺和180°C熱箱測試等苛刻條件下的安全測試中都未出現起火、爆炸現象。

其中,昆侖新材凝膠電解質GEL-4已得到電池企業應用,熱失控風險降低70%,支持-30℃低溫放電。

電解液產品多元拓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固態電池市場勢如破竹加速拓展之際,前兩年曾風頭無兩的鈉電池,其研發與應用進度卻有所放緩。盡管如此,鈉電池的發展前景依然備受看好。憑借在資源豐富度、成本可控性以及低溫性能等方面展現出的顯著優勢,它有望成為鋰電池應用場景的有力補充,在特定細分領域中占據一席之地。

“在鈉電池領域,我們今年會全力以赴,力求在這一行業占據領先地位。”郭營軍介紹,2024年,公司鈉電電解液出貨量達800噸,市占率超15%;2026年計劃產能將擴至2萬噸,覆蓋層狀氧化物、聚陰離子正極體系。

郭營軍進一步介紹,昆侖新材鈉電池相關技術亮點主要體現在高電壓溶劑和快充優化方面。其中,新型溶劑N507通過協同溶劑化策略,使鈉離子電池在特定條件下實現了超過5000次的循環壽命,滿足了儲能設備對長壽命的需求;復合添加劑N863助力鈉電池實現2C高速充電,且在-20℃下容量保持率高達85%,性能可媲美液態鋰電池。

緊跟下一代電池技術,前瞻布局新一代材料之外,昆侖新材在原有鋰電池電解液賽道也在加速狂奔。基于“鯤”系列Ⅰ代產品,公司持續探索高能量體系新物質,尤其在高鎳和高硅材料領域,顯著提升能量密度與循環穩定性,并有效解決正極釋氧、金屬溶出、硅負極體積膨脹及失效、脹氣等界面難題。

以ROClyte-E2鋰電池電解液為例,昆侖新材應用材料學和界面化學動態技術,在鋰電350項目中,成功開發了采用高鎳/硅碳體系的350Wh/kg高比能量動力電池產品,該體系在45℃下可循環800周以上,且在60℃高溫存儲30天后電芯無明顯膨脹。

另外,昆侖新材還開發了全新鋰電池熱失控解決方案“ROClyte-GEL2”,一款高品質的半固態凝膠電解質產品,通過選用改良后的聚合單體、原位聚合工藝,幫助電池產品實現了“高能量密度、電池高安全性和出色電化學性能”的兼顧。電芯熱失控時,會釋放巨量熱量,此時,半固態凝膠電解液借助新型聚合單體的熱引發作用,迅速轉變為完全凝膠態,電解液隨之失去流動性,導致鋰離子傳導受阻,從而有效防止電池失效引發的連鎖熱失控反應。并且,該方案參考GB/T31484、GB38031測試標準,分別通過針刺、過充放、熱箱等多項測試。

“接下來,我們將致力于推動電解液與電解質實現更深度的融合創新,力求成為電解液與電解質一體化發展的領軍企業。”談及產品戰略,郭營軍強調:“在當下新技術浪潮席卷而來的大趨勢下,這便是我們錨定的目標與不懈的追求。”

全球化戰略穩步推進

其實,單從電解液出貨量數據來看,2025年到目前為止,昆侖新材已經達到出貨量第三位。白皮書顯示,2018年-2024年,昆侖新材均位列中國鋰電池電解液企業出貨量前十,并穩步提升,2022-2024年連續三年坐穩前五位置。

但昆侖新材并未滿足于現狀。在國內電池新能源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的當下,昆侖新材意識到,除了深耕技術、搶占行業制高點之外,還需積極拓展新的發展路徑,出海布局、開啟全球化戰略便是其重要選擇。目前,公司正通過“國內大基地+海外工廠”的雙輪驅動模式,錨定全球6%的市場份額全力奮進。

在國內市場布局上,昆侖新材浙江湖州三期項目,四川宜賓二期項目,將陸續投產。

昆侖新材還在積極謀劃國內產能的進一步優化布局。郭營軍透露:“目前公司在國內市場仍存在一些空白區域,像華南地區市場潛力巨大,公司在東部、西部都有布局,南方市場還亟待填補。后續公司會根據市場需求和發展戰略,合理規劃產能布局。”其進一步介紹,目前昆侖新材湖州基地6萬噸產能已實現滿產,宜賓基地12萬噸產能的利用率在今年也有顯著提升,整體接近50%。待兩大基地全部落地,公司的總產能將突破30萬噸,成功躋身全球電解液生產企業的第一梯隊。

在海外市場拓展方面,昆侖新材也在積極規劃。3月7日,昆侖新材首個海外投資項目正式落地匈牙利,投資額達400億福林(折合人民幣約7.9億元)。

“匈牙利項目目前已進入設計收尾階段,預計今年上半年就會正式開工建設。項目一期規劃產能約為4萬噸,整體設計產能為10萬噸。”郭營軍介紹道,該基地將聚焦于構建歐洲本土化供應鏈體系。

“當前,國內眾多電池廠商已紛紛在歐洲匈牙利地區布局設廠,昆侖新材憑借自身優勢,既能為他們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務,也在全力爭取與歐洲本土電池廠商達成深度合作。”昆侖新材董事長郭營軍還透露,公司正積極拓展海外合作版圖,尋求與海外資本攜手共進的機會。

不過,現階段歐洲貿易環境緊張氛圍彌漫,電動汽車價格高昂、充電樁等基礎設施配套匱乏等問題,如同一道道枷鎖,嚴重制約了歐洲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速度。但郭營軍始終堅信,電動汽車的發展是順應全球發展潮流的大勢所趨。新能源行業與歐盟積極推行的環保政策以及減少碳排放的宏偉目標高度契合,在政策的積極引導下,該行業必將迎來更好的發展前景。

根據EVTank的預測,到2025年,全球電解液的需求量將達到約271.4萬噸。

結語:“未來行業或許會持續陷入“內卷”態勢,優勝劣汰的篩選機制也將愈發殘酷,但昆侖新材早已嚴陣以待。”郭營軍坦言,“今年,昆侖新材已走過21個春秋。遙想創業之初,我們便以國內首家動力電池電解液企業的身份嶄露頭角。如今,憑借不懈努力,我們的市場份額正穩步攀升。”

“近期的訂單情況頗為可觀,提振了我們的信心。”郭營軍透露,今年昆侖新材出貨量預計將穩穩達到11-12萬噸。

展望未來,昆侖新材戰略定位清晰且篤定,立志成為新能源材料領域全方位的優質供應商,業務版圖也不再局限于鋰電池材料,而是全面覆蓋鈉電池、固態電池以及氫燃料電池等相關材料,致力于為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

隨著固態電解質產線順利落地、多元產品矩陣全面成型以及全球化產能的有序釋放,這家在新能源材料領域深耕二十年的企業,將加速從單一電解液供應商向“材料+技術+服務”綜合方案提供商蛻變升級,在行業發展的新周期中,精心勾勒出一條獨屬于中國材料企業的增長曲線。

ABEC 2025

[責任編輯:張倩]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池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涉及資本市場或上市公司內容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電池網)”的作品,凡屬媒體采訪本網或本網協調的專家、企業家等資源的稿件,轉載目的在于傳遞行業更多的信息或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一周內進行,以便我們及時處理、刪除。新聞熱線:400-6197-660-1

電池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