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贏合科技
近年來,在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浪潮中,鋰電設備企業如同淘金時代的“賣鏟人”,分享著下游擴張的紅利。然而,當動力電池產能結構性過剩,電池新能源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這些“賣鏟人”也難逃行業陣痛:訂單增速放緩、價格戰白熱化、應收賬款激增,從市場需求、經營利潤到資金周轉全面承壓。
研究機構EVTank、伊維經濟研究院聯合中國電池產業研究院共同發布的《中國鋰離子電池設備行業發展白皮書(2025年)》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鋰離子電池設備市場規模為1331.4億元,同比下降28.8%,近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進入2025年,下游產能擴張雖帶動需求有所回暖,但EVTank預計,未來三年中國鋰離子電池設備市場規模將呈現出下滑的趨勢,直至2027年才有望迎來行業反轉。
另外,在電池新能源產業發展大趨勢不變下,EVTank預計全球鋰電設備的市場規模在2030年將達到2987.3億元。
立足當下,面對行業陣痛,破局求生已成為電池新能源行業“賣鏟人”的共同命題。
2025年以來的市場變化清晰表明,單純依賴下游產能擴張的“躺贏”時代已徹底終結,鋰電設備企業已逐步從規模追隨者向價值引領者轉變。而單一線路的固有風險,更讓多線布局成為頭部企業的必然選擇。
作為鋰電設備頭部企業之一,贏合科技(300457)正通過鋰電裝備、電子煙和機器人三線出擊,奮力穿越周期。
行業寒冬逆勢擴張,固態電池設備訂單回暖信號顯現
2025年鋰電設備行業仍處于深度調整期,全球鋰離子電池設備市場規模在2024年同比下降28.8%,但贏合科技的合同負債規模卻透露出市場回暖信號:在9月25日的業績說明會上,贏合科技介紹,今年新能源市場呈現顯著回暖態勢。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合同負債規模較年初增長52.72%,較去年同期增幅達75.51%。
合同負債大幅增長反映出贏合科技在手訂單充足,這一數據與新能源市場整體復蘇趨勢吻合。值得一提的是,8月消息,贏合科技多臺高性能雙層擠壓式涂布機、輥壓分切一體機已陸續裝車發運,直奔該客戶位于匈牙利的現代化超級工廠,此次發貨設備將用于其規模達40GWh的量產線;7月消息,贏合科技旗下子公司贏合智能又一批46系列激光切卷繞一體機順利通過韓國某頭部客戶的驗收;6月消息,贏合科技向國內某頭部電池企業發貨的一批核心固態電池設備——固態濕法涂布設備、固態輥壓設備及固態電解質轉印設備,已順利到達客戶現場……
目前贏合科技整體在手訂單情況良好。這一趨勢與行業龍頭先導智能等企業的表現基本一致,反映出鋰電設備行業可能正逐步走出低谷。
另據電池網不完全梳理,統計在內的72家鋰電裝備A股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合計約1888.86億元,凈利潤合計約110.72億元,39家營收正增長,55家實現盈利,34家凈利潤正增長,23家營收、凈利雙增長。
其中,贏合科技營收雖同比小幅下滑,但依然交出了42.64億元的成績單,歸母凈利潤2.71億元。更為亮眼的是,其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大幅改善,增幅達69.08%,第二季度單季營收更是沖至29.26億元。
此外,開源證券9月4日研報數據預計,贏合科技2025-2027年EPS分別為1.13元/股、1.47元/股、1.83元/股,普遍高于可比公司平均水平。
從市值來看,截至9月26日上午11:30收盤,贏合科技收盤價為36.09元,總市值達234.3億元。
明線突圍:鋰電裝備雙技術路徑并進
成績背后,贏合科技三線出擊策略功不可沒。
其中,鋰電裝備無疑是贏合科技的核心主業,今年上半年該領域業務實現營收28億元,毛利率達18.50%,在2024年中國鋰電設備企業銷售額排名位置居前。
從產品來看,在液態電池設備領域,贏合科技通過持續研發和創新,公司的涂布機、輥壓機、分切機、制片機、卷繞機、疊片機、組裝線等系列核心設備的技術性能行業領先。今年上半年,公司多款創新產品推出:行業首款超高速多工位切疊一體機,整機效率領先行業70%,裁剪精度達毫米級,并集成AI智能算法實現全流程實時監測;公司研發的雙層Super-E涂布機采用全新E形片路設計,顯著縮減占地面積、提升烘干效率并降低能耗;雙層擠壓式涂布機通過模塊化設計,展現出卓越的大規模量產能力。
與此同時,為擺脫當前液態電池產能過剩的周期束縛,鋰電裝備企業押注下一代電池的“鏟子革新”成為關鍵。開源證券統計信息顯示,贏合科技與其他固態電池設備企業有所不同,其在專注電池前道生產工藝的基礎上,推出了全新的固態電池裝備解決方案,該方案創新性地覆蓋了濕法固態與干法固態兩大工藝路徑。
在9月25日的業績說明會上,贏合科技詳細介紹道,公司濕法設備具備高精度涂布、優異工藝控制性與運行穩定性的技術優勢;在干法工藝領域,第三代設備通過集成粉體攪拌、纖維化、干法輥壓等七大核心工藝技術,顯著提升了制造效率。目前公司已向多家客戶交付了核心固態電池相關設備,產品涵蓋濕法全自動制漿、濕法涂布、輥壓、電解質轉印和干法攪拌纖維化、多輥連軋成膜復合等設備。
面對固態電池等新技術路線的迭代,贏合科技這種“提前造鏟”的布局,無疑為2027年行業反轉儲備了技術籌碼。
研究機構EVTank、伊維經濟研究院聯合中國電池產業研究院共同發布的《中國固態電池設備行業發展白皮書(2025年)》顯示,未來幾年將進入固態電池生產線大規模的建設和投產期,固態電池設備將成為固態電池產業化進程中最先受益的環節。EVTank預計,隨著固態電池的產業化進程逐步推進,固態電池設備行業市場規模將顯著提升,到2030年全球固態電池設備市場規模將達到1079.4億元。
此外,從客戶信息和市場拓展來看,贏合科技鋰電裝備核心產品贏得了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鋰能、國軒高科、LG新能源、寶馬、ACC、德國大眾、欣旺達動力、遠景動力等國內外知名電池制造商及汽車制造商的信賴與選用。同時,公司作為國內同行中率先拓展國際市場,直接獲取海外訂單的先行者,產品遠銷德國、韓國、法國、美國、加拿大、西班牙、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
暗線布局:電子煙與機器人的風險對沖
要說鋰電裝備是贏合科技發力的明線,那么電子煙與機器人業務就是公司抵御行業周期的“暗線”緩沖帶,在鋰電設備需求波動期更顯價值。
資料顯示,贏合科技電子煙業務通過子公司斯科爾精準切入全球增長快車道。2025年全球霧化電子煙市場規模預計同比增長105%,斯科爾憑借換彈式產品的差異化優勢,在歐洲、北美市場持續滲透。
為積極應對海外電子煙政策變化,斯科爾已提前規劃統籌,目前已推出多款滿足合規要求的換彈式電子煙,為渠道客戶及消費者提供合規、安全、口味佳的產品。同時,基于在英國及歐洲業務發展的成功經驗,斯科爾正持續深化全球化發展戰略,積極布局北美、東南亞、俄羅斯、中東等電子煙市場,快速響應全球電子煙業務客戶的售前及售后服務需求,穩步拓展海外市場。
目前,贏合科技電子煙業務的研發新品已受到市場客戶的高度認可,收獲良好的消費者滿意度評價。與專注電子煙包裝與代工的勁嘉股份相比,贏合科技“設備+品牌”的模式更具競爭力,自有品牌業務毛利率較高,成為公司穩定的利潤補充。
其實,這種多元化布局在鋰電裝備行業并非孤例。不少企業為平抑行業周期波動,紛紛探索新業務領域,但像贏合科技這樣在電子煙高端設備制造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的案例并不多見。
值得一提的是,與電子煙業務同為贏合科技“暗線”布局的還有機器人業務。日前有消息顯示,贏合科技收購上海發那科機器人有限公司(簡稱“上海發那科”)的戰略布局已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這一交易既是上海電氣(601727)整合自動化資產的核心步驟,也標志著贏合科技從單一鋰電設備商向“AI+工業機器人”綜合服務商的轉型加速。如傳聞中的機器人資產注入成功,這無疑也將增厚贏合科技的整體業績。
另據券商機構數據,工業機器人行業受益于“具身智能”政策推動,2025年全球市場規模預計超2000億元,上海發那科的技術優勢可助力贏合科技切入高增長賽道。
從優勢來看,相較于自主研發機器人的先導智能,贏合科技有上海電氣這一重工業母公司加持,在大型產線系統集成上更具優勢。這種協同效應,直接轉化為其在智能產線交付領域的差異化競爭力。
結語:
行業寒冬不僅是擠泡沫的過程,同樣也是筑壁壘的機會。對“賣鏟人”來說,破局的關鍵也不僅僅是等待下游復蘇,更重要的是在復蘇前完成自我革新。贏合科技的“三線”出擊,正是中國高端裝備企業在新產業周期中尋求破局的一個縮影,它不再僅僅押注于單一賽道的爆發,而是更注重經營的韌性和技術的跨界應用。
在明暗賽道邏輯之下,贏合科技能否保持領先?短期來看,這一問題的答案或取決于能否在激烈的鋰電裝備紅海中鞏固并提升市場份額;中長期則要看其在固態電池裝備上的技術突破,以及電子煙、機器人這兩條“暗線”能否從有益的補充,成長為真正有力的第二、第三增長曲線。
而在當前節點,這是一場關于技術深度、管理寬度和戰略耐力的綜合競賽,遠未到終局,我們拭目以待。